为什么聪明人选择少交朋友?

当你遇到一个人,他能理解你的处境,尊重你的观点和信仰,和你打成一片让你觉得很舒服。但当你想进一步和他深入交往的时候会发现他总是和你保持一定距离,让你觉得你们总是隔着一层,这人八成比你聪明很多。

1.jpg

 
聪明人和同级别的聪明人深交,和智识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友好。
 
1、聪明人是真聪明做不了朋友是你不够好
 
见过一些我愿意承认他们是“聪明人”的人,跟他们说话之前我会三思:真的到了要耽误他的时间去解决问题的地步了吗?我真的已经想完所有办法了吗?他会不会觉得low?
 
我怕露怯。
 
后来我发现,这些“聪明人”的朋友们都不差,性格怎样我不知道,但必定在各自领域有过人之处——所谓羽毛相同的鸟儿一起飞。显然他们的交往看起来舒服很多。
 
说句功利但也客观的话:智商不对等的人难以交流。
 
其中的智商可替换为阅历,能力等各种可以体现聪明的方面。
 
聪明人擅长跳跃性的逻辑思维,普通人按照A/B/C的条理去陈述,聪明人则是A/D/G,让他们花时间去解释被省去的步骤,无异于谋财害命——这是鲁迅说的。
 
所以你知道插不上话、无法深交、get不到优质人脉的真正原因了吧?
 
2、社交消耗精力有限的时间只做重要之事
 
很多人会在人生中某个时刻陷入沉思:要跟周围人保持怎样的关系?要被亲朋好友包围吗?要去包围自己喜欢的人吗?
 
你有没有观察过你身边的聪明人都和什么样的人来往?他们选择和多少人来往?事实证明越是聪明的人越喜欢跟更少的朋友来往。
 
能控制人际交往的距离,表现为高情商的聪明。
 
 
社交是一件极其消耗精力的事情,有的人则选择摒弃这部分消耗,因此在外人眼里是自负,孤独,甚至偏执。
 
当然,这样也未必被认可,除非做出杰出的成就,譬如乔布斯。
 
但我同样觉得他们聪明,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目标足够清晰,即便他们主动选择表现为低情商的聪明。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对于“与外界交互充满能量”的外向型人格来说,社交的前提也是投入自己的时间。
 
聪明的人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对消耗他精力的事情十分警觉。这份警觉让他与次要的人和事划清界限,不论这表现为“隔着一层”还是“不合群”。
 
3、聪明人更专注长远目标driven型人格
 
聪明人有迅速进入专注状态的能力,并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的状态。
 
 
我们做事,往往需要一个脑力热身。一开始很容易分心,做不下去。一旦真正开始做了,也自然地进行下去了。
 
就像做方案,你想想就头大到不得不去搞定它,最痛苦的阶段一定是最开始那几分钟,后来也就没了感觉——我们的大脑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而聪明的人,这种进入状态的适应能力尤其强。有一个十分贴切的词来形容这种能力:思维体力。
 
思维体力强的人表现出来就是抗干扰能力超群,一方面能够抵抗外界动静的干扰,另一方面也能克制自己内心的情绪。最终能够心无旁骛地去做一件事请。
 
这种能力让他们在做事过程中减少焦虑。这种特质放到社交上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他们几乎不会产生因社交问题导致的玻璃心。
 
 
相比之下,用自己的智慧去干一番事业往往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当他们要努力实现目标的时候,无形中要将自己的社交生活减到最少,专注于事帮助他们自动回避“无效社交”。
 
另外,现在生活越来越碎片化,干扰我们注意力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个优势会被进一步放大。
 
聪明人更专注于长远目标,越是聪明的人在社交上花的时间一般越少——换句话说,擅长专注和志在高远,是他们将精力放在少数有效社交上的另一个佐证。
 
4、聪明人如何衡量友谊挚友和人脉Go First
 
聪明人用来衡量友谊和感情的价值观与大家一样,但他们更倾向于有选择性地去安排自己为此所花的时间。
 
这不是说他们不珍惜友谊或者自私,而是说他们更看重自己的追求。
 
 
英国心理学期刊最近发布了一项关于人类学的研究。他们发现,与挚友的互动越多,一个人就觉得自己越快乐。
 
而广义上的社交越频繁,人们的生活满意度越低。
 
研究者有一个有趣的解释:我们的祖先时期,人口密度很低,人们不得不以采猎者的方式生存,那时与周围有限的人保持频繁联系是生存与繁衍的必要条件。
 
回到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人保持联系已经演化为与重要的人保持联系。
 
人类在这个过程中进化出的所谓“聪明”,也在某种意义上对人际关系的变化适应得更加成功。
 
这是一个十分辩证的关系:聪明人更擅长面对新挑战,有更强的能力去解决新问题,也能更从容地去面对各种新情况。
 
 
反过来看,这类进化的强者被我称作“聪明人”。
 
抛开历史的长河不说,所谓重要的人,大抵是挚友和人脉。这两类朋友基本维系了一个人在友情上感性和理性的所有诉求。
 
但凡是微信上加过莫名其妙的好友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虚假朋友”每多一个,都会增加一分你的焦虑和不快。
 
我的大学同学有4000多个微信好友,刷朋友圈都变成了一种负担,疲于应付各种类似陌生人的奇怪搭讪,难道一个人的时间和已经廉价到这种地步?
 
与其愚蠢地追求“朋友多”,倒不如学学聪明人的做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专注于事。这或许是一种模仿,但朝着优秀的人的做法去靠近,总不是什么坏事。
 
走心的朋友就那么几个,能帮到事业还愿意帮你的也要看你自己分量几何——与其花时间片面地追逐社交,倒不如沉下心来好好对待几位好友。
 
朋友是互相的,你待他如何,他便如何待你,把你有限的时间和经历花费在自己和重要的人身上。
 
 
投资大师巴菲特,就是一个严格限制社交的人。
 
他掌控着全球最牛逼的投资机构,却没有选择住在资讯丰富、同行众多的金融中心纽约,而是定居在偏远的小城奥马哈。他要把时间留给思索和阅读。
 
“我在这里生活感觉非常幸福。我在华盛顿和纽约等大城市也居住过。我住的地方到我的办公室开车只要5分钟。我那套房子已经住了53年,我在这个办公楼里已经呆了50年。每天我的车会自动行驶载我上班下班。可是如果我要它载我去别的地方,它坚决不去。”
 
有一位忠实的信徒问及巴菲特的第一大投资原则:“价值投资的奥秘是什么?”巴菲特的面容如佛陀般宁静:“独立思考和内心的平静。”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